▓作文训练:“话题”误人

智库作文
2015-04-25
0

▓作文训练:“话题”误人

有人说,作文训练:“话题”误了一代人。这话听起来有点刺耳,但并非危言耸听。

自从全国高考以“话题作文”的形式命题以来,许多中考甚至小升初考也跟着写“话题作文”。的确,考试以“话题”命题,限制较少,选材自由,给考生以更大的构思空间,可以更好地扬其所长,有利于选拔人才。但是,有不少老师在平时作文训练时,也常常以“话题”为命题形式,不是严格按文体训练,上作文课随意写一个“话题”就让学生自由写作。长此以往,学生不会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写起作文来随心所欲,七扯八拉,东拼西凑,记叙不像记叙,议论不像议论,写够八百字完事。这种现象在学习基础较差的大量“非重点学校”更为严重。这类学校的学生大多畏惧作文,厌弃作文,加之从初中甚至小学起就缺乏严格的文体训练,写作文敷衍塞责,高考作文大量出现的“四不像”文章就是其严重后果。

笔者近几年所教的是一所“普通高中”的所谓“普通班”,就是这样的学生。几年来,我摸索试验了“给模式”、“搭台阶”、“逐步走”的教

校面对的大量还是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面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他搭个台阶,让他一步一步向高一级迈进,是实事求是的,是脚踏实地的,也是有效果的。我几年前曾在一篇题为《议论文写作“三级跳”》的文章中总结过这么几句话:不“死”不“活”,先“死”后“活”,“死”中求“活”,“死”去“活”来。我认为,没有“死”,哪来“活”?没有基础,哪来“创新”?没有最起码的作文训练,谈什么提高写作水平!目前中学写作教学的问题,是过于宣传极少数“尖子”,而忽视了大多数;过于急功近利,而忽视日常最需要的基本文体训练;过于追逐“创新”,而脱离学生实际,缺乏脚踏实地的工作。这些问题已到了不能不引起人们高度注意的时候了。

2006.3.9

考试作文评分误区摭谈

在深圳市一次高考模拟考试中,一个同学一篇作文《映阶碧草自春色》被两位老师判为32分(满分为60分),复查组认为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作文,改判为58分(附学生作文)。4月2日深圳特区报发表了教研员程少堂先生的《一篇作文的命运》,并在报上展开了讨论。

有人说,考

实“神速”。这道题满分为12分,组长复查时发现几乎都是7—9分;偶然抽出一份,写的是同学们正在教室埋头学习,突然飞来一只小鸟,一会又飞走了……这篇小作文竟也给了7分!

不要认为这是天方夜谈,这样荒唐的例子也许太极端;而笔者所经历的另外一些“改卷的故事”却不鲜见。

一次参加某地统考阅卷,一位批作文的老师坐在门口当风之处,叼着香烟一边哼小曲一边阅卷,不到二十分钟一个试场30份卷就搞掂了。组长复查时恰好查到一份卷子,连呼“好作文!好作文!”可一看,只打了37分!(满分为60分),后经几个老师理论,这篇作文评了57分。这位老师说,我改了两天作文,最高分也才打47分呢!

又是一次统考,笔者随机抽样查阅了同一老师判的22篇作文,“快班”作文均分为35.8分,“慢班”作文均分为40.1分(满分为60分)。又一次分析两位老师批改的作文卷,“快班”均分为24.9分,“慢班”均分为28.95分(满分为40分)。

哎呀呀!这可真叫做“糊涂官判断作文案”啊!

“糊涂官”到底“糊涂”在哪里呢?

此,笔者曾多次呼吁评改作文考卷者应该用“百分制标准”。因为就老师平时改作文的“惯例”而言,给分大多很“吝啬”,最好的文章也不过打个80多分。考试就不一样了,考试作文是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写作水平的真实反映,能写出连绝大多数语文老师也难以写出来优秀作文,实在是不易,当给满分就应给满分。若谓不信,下手“严”的“高师”们自己试试?

“糊涂”之三,则是“责任感差“。据说有的老师改一篇作文考卷的时间是用“秒”来计算的,一篇作文耗时四五十秒是好的,有的竟只用十几秒乃至几秒钟就搞掂了的!特别是每次“统考”阅卷,语文组“老拖后腿”的时,同事等得不耐烦时,那“扫瞄式”阅卷可谓“神速”。如果仅凭这来评价学生、评价老师,岂不是活天的冤枉?!当然,这也不能完全归咎于老师,那原因也是很多的,比如说,前述那位改3000多份卷子的老师,你叫他怎么完成任务?

“糊涂”之四,可叫做“客观影响”。诸如个人兴趣爱好、气候、环境、本人心情好坏等等都会对作文评分产生影响。同时,我们一些判卷者担心给了高分、低分“冒了头”而可能

兴趣罢了。

2004.10.28

▓“互动作文”探索

“互动作文”是我们实施教学科研课题“自主.互动.探究式教学”的子课题,已试验了四个年头,现将实施情况做一个小结。

一、“互动作文”做法

取材互动。教师出题后,从确定对象到搜集整理材料,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如高2001级的同学写学校所在地、全国文明村“南岭村”事迹的作文,师生一起到南岭村访问干部、村民,参观展览馆、村史馆,查阅资料,分析题材,写出了《一个农村的神话》等12篇4万多字的研究性文章。

构思互动。开展“残疾学生学习情况”研究性学习活动,师生到元平特殊教育学校采访之后,经过研究讨论,同学们根据个人特长,写出了《从元平学校看我国特殊教育事业》、《体残心不残》等调查报告、访问记、新闻通讯、散文特写、诗歌等多种体裁的文章14篇6万余字。

评改互动。在原来实行四人小组互改作文的基础上,开展“作文笔谈”活动,跳出了死板的“评语”式,改为写“笔谈”,用作品鉴赏的笔法写评析短文,有

作文”将以往的“命题——写作——讲评”的单向流程转变为多向流程。在整个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如果说,教学活动是一个“生命过程”,“互动作文”则提高了这个过程的质量水准。

主体整合。“互动作文”真正体现了师生平等,师生互为主体,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之间相互统一,有机藕合,互相理解,平等共生。教师不再处于支配和中心地位,而是真正成为启发者、指导者、合作者;学生成了参与者、促进者,师生间互相沟通,心灵对话,情感交流,例如,在评议教师的“下水作文”时,学生就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互动作文”使教师成了学生学习、批判、吸纳的对象,更好的体现了“教学相长”。教师从“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变成“培养了别人,提升了自己”,真正体会到教学的乐趣。

全能促进。在“互动作文”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或单一的写作,学生动手]、动口、动笔、动脑;访、看、查、议、写、评、录、编结合;整个写作活动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开展,学生的多种潜能得到综合开发,多种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这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上一篇:网上三题

下一篇:著书三题

相似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