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三题
▓头脑与电脑
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近日报道,如今的学生进大学后有条件的都在购买笔记本电脑,有学校担心学生沉迷于电脑会影响学习,因而进行干预,明令禁止学生个人买电脑;于是有权威发表评论了,说是要对大学生加强“职业生涯”教育,而不是采用“堵”的办法。
这办法倒是聪明一些了。但是,“权威”的估计是仍然悲观了点,配置电脑的学生也决不单是用来玩游戏聊天的。现在的新生代从小就接触电脑,谁不知电脑的神奇用途。沉迷于游戏的毕竟是极少数,绝大多数还是用电脑辅助学习的。其实,所谓学习不就是学知识吗?当今的大学生学习目的基本上是为了对付考试,老师教的“知识”哪一点不能在网上查出来?老师出的“试题”哪一道不能在网上找到答案?大学生们不是不知道,现今已是网络时代,社会上好多聪明人的“工作总结”、“合同规范”、“学术论文”、“学习心得”,以及“入X申请书”、“求职门道”、“升官方略”,乃至“情书”、“检讨”、“悔过书”,诸如此类,网上都是大量批发的,只须鼠标一点,那真是“轻轻一抓就起来”,买电脑,这些都是谋职的资本,然后能够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抱着这样的目的,我觉得无可非议,但还远远不够。如果只有这一个目的,你就仅仅是受了职业培训,不能算是真正受了大学教育。如果大学仅仅做到这一点,大学也只是起了一个职业培训场所的作用,不能算是真正的大学。
周国平说,我认为中国教育现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太急功近利,这种体制使大学变成了职业培训场,迫使学生也把职业培训当成了上学的主要目的甚至惟一目的。
那么,怎样的教育才是合格的教育呢?什么是人文精神呢?就是现在人们经常说的“以人为本”。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教育就是育人,就是要把人身上的那些最宝贵的价值通过教育实现出来,把学生培育成真正的人,亦即人的宝贵禀赋都得到发展的人,而不是仅仅能够满足社会上、市场上某种需要的人。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要实现人之为人的价值。周国平概括教育的内容只有三个,第一个是生命,第二个是头脑,第三是灵魂,而现今的教育呢?当重庆学生在高考前求神拜佛时,教育官员告诫他们的是“抓紧复习才是正道”;当担心大学生“改革创新”的首要标准。
我们的同胞做事总喜欢走极端。在这种激进的“多媒体”风潮中,你得依照预设的程序一步一步进行,那教学活活地被现代高科技牵着鼻子走,常常把生动活泼的教学变得机械死板;稍遇不测,你动它不动,就手忙脚乱,大汗淋漓,以“砸锅”告终。“多媒体”方案设计得越细致越严密越容易出现这样的尴尬。经过一次次的试验、研讨、总结,审视延续几千年的教学方法,人们逐渐认识到所谓“传统教学”还是有许多可取之处的。“过犹不及”,“多媒体”也有它的弊端。只有将现代技术的直观形象和口述板书的传统优势有机结合,才能把课上得生动活泼、效果显著。用“多媒体”,但是“为我所用”,适可而止,恰到好处。祈求于“多媒体”掩饰自己,只是教师的无能。而他的“语文味”网站更是独树一帜,为教学服务,越来越受人瞩目。
由此可见,网络媒体实际上是一柄“双刃剑”,它可以帮助你成功,也可以于人有损。这是一切新兴科学技术的共同特点,须要区别的只是“利”与“弊”的大小而已;而“利”与“弊”除了它自身的因素外,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掌握它现在时兴网上办公了,那办公的效率会大大提高了吧?看到“百姓茶坊”有文章说,山西忻州市处理了一批上班玩网络游戏、打扑克、织毛衣的“惰政”干部,文章说要从体制上机构设置上找原因,问题是挖得深一层了。以前是说“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现在网上办公,办公效率不知提高了多少倍!忙得很的地方帮了忙,闲单位的闲时间就更多了,那多出来的时间干什么?制度再严密,你能时时刻刻盯着谁在办“公”还是办“私”?
近年青少年因沉溺上网耽于游戏废学误事的报道的确不少见,因此就有不少专家想尽招式,处处设防,围追堵截;可却少有人想到该怎样有效的从源头上治理凶杀影视打斗场景黄色镜头的教唆,更缺乏研究怎样有效地帮助青少年在思想上建造一道防御的长城。
所以,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人的“灵魂”的问题。——有人会说,又来了!是空谈“思想”!现在可是讲“经济”的时代——但只因本人大半生忝列“人类灵魂工程师”(只是这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人民教师”的“尊称”,现今是没听说过的了。),经济的事儿不甚了了,想到的也实现真善美的人;他们从崇拜的英雄身上获得智慧和力量,在各个领域的出类拔萃、贡献卓著就成了一种必然。至于后来有人别有用心地把“个人崇拜”引向歧路,那另当别论。
看到那激动人心的画面,突然想起前些时在某市体育场见到的“歌星演唱会”的场景:几条马路交叉段禁止车辆通行,得到赠送票的早已进场,十字路口还挤满黑压压的人群。几辆小轿车开来,也不知里面是不是歌星,好奇的人们蜂拥而上,尾随着汽车向前挪动——当然绝大多数人是看热闹,都想看看“歌星”到底有几个鼻子几只眼,怎么就值那么多钱,真正的“追星族”并不多的——通过进场大路几道关卡,警察保安一直把小车送到专用通道。演出开始后,场内不时爆出一阵阵狂呼声、喝彩声、鼓掌声;场外还围着一群群舍不得花半月生活费买票的人,远处山坡上也站满了人眺望。东南西北出口的铁栅门被挤得嘎吱嘎吱响,北大门甚至被挤垮。几个小青年从围墙上往里翻,一批一批被警察叔叔拉了下来……以前只在屏幕上看到的追星狂热场景,这一晚着实是大开眼界了。
真是时代变了!上世纪50年代“崇拜”的崇拜对很无奈,甚至很反感。问题是我们的舆论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引导。特别是一些所谓“娱记”,利用手中媒体,大肆渲染明星的私生活,不知他们到底要把青少年引向何处!
偶像崇拜,根本上是文化、道德和人格修养方面的问题。正确引导青少年的崇拜偶像,应该是关系全民素质的事,是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大问题。但是,我们“引导”的结果呢?“雷锋”出国了,“孔孟”儒学的好东西被日本、韩国人引进过去了,“焦裕禄”、“孔繁森”等道德楷模被腐败分子消解了,剩下的就只有追名逐利向钱看。
我们应当倡导怎样的“偶像崇拜”呢?政治偶像当然不可少,但更应当大力宣扬的当数科技英雄。不是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吗?中国的发展、繁荣、富强,靠的是科学进步,钱学森、袁隆平、王选们,以及探月工程的科研人员,他们默默无闻地做出了惊天动地的贡献,这才是我们应当引导青少年“追”的“星”啊!可是许多人连他们的姓名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呢?搞舆论人们,难道你们不想做做这篇有分量的文章吗?
恩施晚报2007.12.24
上一篇:写作三题
下一篇:▓作文训练:“话题”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