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书三题

智库作文
2015-09-14
0

著书三题

▓“出书”的价值

85岁的退休教师王炎生先生送我一本自选作品《比翼集》,是和夫人陈亚华女士合著的,拜读后感慨良多。这个“集子”系自费出版,用的是本州内部图书刊号,花了2000元,印数100本,这恐怕是迄今为止我听说过的刊印数最少的出版物。

王炎生先生一生经历曲折坎坷,恢复工作时已年近六旬。但他兢兢业业,发挥余热,不论是做教育工作还是文字写作,都卓有成绩。特别是他的文史篇什,如《缅怀二舅严立三先生》、《严立三与叶挺往事》、《朱鼎卿出任湖北省主席前后》、《恩施解放前夕的湖北省政府》、《回忆成立在恩施的湖北农学院》、《抗战历史文化遗迹追踪》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多被《湖北文史》采用。王先生人老思想不老,发表于恩施日报的学习体会《治国安邦明荣辱——学习胡锦涛主席“八荣八耻”讲话有感》,后被《湖北民革》转载,表明了他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水平;论文《孙中山三民主义探索》也颇有见地。近几年伉俪双双笔耕不辍,获得多种写作奖项。直到现在,王老眼不花,耳不背,精神矍铄,越写越

杂,泥沙俱下,出版商业化了,只要交钱,书号是大大的有。还有人继承了传统文痞“剪刀加浆糊”的衣钵,采用“鼠标加粘贴”的高科技手段,一批批文字垃圾被炮制出来,追逐的是“著作等身”、“金银满罐”、“名利双收”,真是卑劣可恶。还要一些人打着“权威”的旗号,瞄准了青少年求学心切这个有利可图的大市场,在网上搜集资料,成堆地粗制滥造错误百出的习题集,加重课业负担,贻害青少年,更是罪莫大焉!

要说“才”,王先生确实是“有才”的。据他在《我的文学生涯》中介绍,他早在抗日战争期间读大学时就偏爱写作,后来当湖北“人言月刊”编辑、“民语”通讯社总编,没有一天离开文笔;以后在中学执教语文,又与文字结下不解之缘。近年被《湖北文史》、《鄂西文史资料》聘为撰稿人,更是佳作迭出。他说:“既上了‘瘾’,八十多岁,不戒也罢,兴之所至,信笔为之,雪泥鸿爪,哪管东西南北,留点痕迹,做个历史见证吧。”这就是他的写作动机。

王先生的夫人陈亚华也是一个颇有才华的民间诗人,她吟道:“不听闲言是非少,勤读书刊知识多”,“耻与名花争品位

个经理;现如今如果再掉下来一枝花,恐怕碰到的就是著作家了。

余秋雨在“秋雨时分”中对北大学生说,他应邀到某些地方讲学,常常遇到一些地方官员给他送著作,小说、散文、诗歌、论文集都有,相同的是一概装帧精美非凡,超过了世界名著。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当今中国著作家灿如群星印刷术飞速进步出版业繁荣兴旺的景象。

千百年来,“著书立说”,一直是世上十分崇高的神圣事业。早些年当学生们弄懂“著作等身”的意思时,还只知道鲁迅郭沫若可担此名。那时说谁写了“一本书”,众人立即会崇拜得五体投地。如今“著作等身”者多如牛毛,崇拜者反倒叫不出一个大名了。

而今见得最多的书恐怕要数中小学教辅资料书。针对全社会特别是家长对升学的追求,学生配套练习大量产生,其中一些质量高的辅导练习还是有价值的,批量生产可以减轻任课教师编写印制的辛苦,受到教师的欢迎。但不少的教辅资料是滥竽充数,错误百出。有些从前自觉卑下的人有了声望有了地位,就吸取从前某些人“剪刀加浆糊”的经验,采用“网络加键盘”的高科技手段,炮制出一批批习题集、指导书

在政法部门担任过领导职务的老大学生,一直有写作天赋。在位时工作太忙,其写作才能半个世纪不能自由发挥。退休之后,他不爱打牌跳舞,就爱抒写性灵。向孙女学会使用电脑,开始用电脑写作。当初只是想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体会写出来,传给后代,后来体会到了网上传播的妙处,就学写博克。他取了一个“舒心天空”的网名,在网上开了博克,每天敲打数千字,仅仅一年多时间就在“中国博克网”和“新浪网”发表了200多篇40多万字作品。文章以纪实文学的笔法,记叙自己亲历的故事,反映了五十年代大学生是怎样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曲折成长的全过程。文笔平实流畅,语言生动纯正,感情真挚浓郁,描述生动形象,得到许多年轻网友的赞许。现在,在美国、加拿大等地的吴姓子孙经常看到他的博克,还跟了许多帖子。他说,利用博克沟通信息交流感情,又快捷又经济,比什么通讯手段都好。这样的著书立说是最值得称道的。如果有一天这位老同志把回忆录印出来,其价值会比某些追名逐利的“著作”不知高多少倍。

恩施晚报2007.12.3

▓读图时代

几十年前书籍也奇

的壮观景象,开始感到很奇怪,后来才渐渐明白。

书籍太多太滥,缺乏正确指引,读者无法选择,是走进“读图时代”的一个客观原因,主要原因还是生活环境的改变和观念的变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生活压力增大,娱乐时间减少,加之视觉媒体对现代人的影响,大众已经习惯了电视画面的直观、动态的“读图”;这种心理也带到了书面阅读中,形象生动的图画,阅读起来快捷轻松不费力气,艰涩的书籍渐渐被许多人淘汰。

这种“幼稚化阅读”,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快节奏生活速食时代人们的阅读需求。“读图”已经不是他们获取知识的方式,而是他们放松神经、缓解压力的消遣。

“读图时代”引发了专家学者们的各种议论,且摘引几句——

周宪说,“读图时代”的到来,形成了当代文化的图像优势,由此引发了一场图文“战争”,深刻改变了我们的文化,改变了文学原有的格局,也改变了我们的文化价值观。

赖大仁指出,真正的文学危机,是“文学性”的危机,是“阅读”的危机。当读者变成了观众,阅读变成了观看,审美变成了消费,这样,真正的文学也就

对此仍然懵懵懂懂。承载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小人书”早已绝迹,日本人对图像学的规律,尤其是动漫等高科技视觉产品的规律,认识得却很透彻。他们已经明白,图像产品的威力比原子弹大,拿它对付别国,不需要亡国,就可以灭种。比如,他们可以通过游戏,故意把关公设计成可以用钱收买的,把《西游记》篡改得不伦不类,诸如此类,改写中国的文化基因,让中国文化串种。日本外相在《文化外交的新构想》演讲中明确提出,日本应大力开展“动漫外交”,他说:“你们所做的事情已经抓住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年轻人的心,这是我们外务省永远也做不到的事情。”(引自姜奇平:enet硅谷动力)中国已非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当中国的综合国力空前强大起来的时候,精明的日本人深知用武力征服中国人几乎不可能,但是他们惊喜地发现,原来“读图”也是让他国亡国灭种的法宝啊!日本人比我们看得远,我们该不该有所警觉,并加以深思呢?

恩施晚报2007.12.10

相似作文

著书三题
2015-09-14 03: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