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遗三题
▓放飞“妙笔”
——写给《妙笔》的小作者们
翻开2009年改版后的《妙笔》,只见一篇篇“妙笔”作文闪亮登场了!她们好像一只只活鲜鲜的小鸟儿,扑棱棱地在我眼前飞腾,渐飞渐高,越飞越远。看着那一个个既陌生又亲切的署名,我好像看见一张张乐滋滋的可爱的小脸:作文发表啦,孩子们心儿放飞啦,家长们开心啦,老师们当然也高兴啦!
祝贺我们的小作者们!自己稚嫩的“笔迹”变成了“铅字”(借用老说法,现在可是激光照排哦),这是对自己写作成绩的检阅,是孩子们的一个新的起跑点。可不要小看这个变化哦,有些人可能一辈子写的字也没变成过“铅字”呢,她可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啊!
有那么重要吗?是的。“发表”最大的功力是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我们不是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我是很看重这种“兴趣”的,有了“兴趣”,不会写的能学会写,有基础的写得更好,爱好者能当“小作家”。
我把这个写作“兴趣”称为“发表欲”,它是兴奋剂,可以刺激人的写作积极性;它是动力源,可以使人获得不断进取的能量,这是从我几十《我的“哥们儿”》也在该刊发表了,他的积极性大长,一连在报刊发表了6篇。我把他的事儿给“写作兴趣班”的同学讲了,大家劲头儿更足了,仅仅一年多时间,同学们就在报刊发表了70多篇。
这使我想起几年前的事儿。那时我应聘在南方特区中学教书,高一的殷明均根据班上同学给贫困地区孩子捐款的情景写了一篇《春风,请带去我们的爱心》,去参加广东“义务教育你、我、他”专题征文比赛,结果获得高中组唯一一个特等奖,后来发表在《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上。又一次我带“写作兴趣班”初一的修勇同学参加《深圳青少年报》竞选学生副总编,又是现场写作,又是口头答辩,他在千人竞选中胜出,被选为当年该报二人学生副总编之一,他的《我脑袋瓜儿真灵》、《与差错说“拜拜”》就发表在《深圳青少年报》上。那时有一批印尼华人后代和韩国学生到广州暨南大学学了三个月汉语,后来来到我所在学校辅导写作,我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学习同玩耍,一块儿爬罗浮山,一道逛深圳,仅仅辅导了三个月,就写出了《难别你啊,中国》(印尼.洪志国)、《爸爸妈妈从印尼来》(印尼.洪美,沿清江两岸,连绵十里,把东门桥、姊妹桥、风雨桥、凤凰桥四座风格各异的桥梁连接起来,既可防洪,又是休闲娱乐的好场所。每天早晚,人们扶老携幼,漫步于亲水走廊,欣赏清江美景,好一派悠闲祥和的景象!
现在我们沿着历史隧道,进入恩施老城区。恩施是湖北省九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春秋时代属于巴子国,战国时期属于楚国巫郡,南北朝设立施州清江郡,清朝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设恩施县,“恩施”的名称就是“皇帝施恩于此”的意思。
这里要经过老城北门,北门解放后已拆除,恩施现在还有西门和南门保存完好,大家可以去游览城门洞和古城墙。右前方有一座山叫“碧波峰”,山上从前有一座“问月亭”,传说唐代大诗人李白流放夜郎国,经过这里,登临碧波峰,写出了《把酒问月》的诗篇,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诗句,很值得各位去寻幽访古,但李白是否真的来过恩施,也许只是恩施人的一个美好愿望吧。
大十街——官坡(3分钟)
老城中心大十街,往右上是六角亭。据传,恩施老城有“二祠十宫十八峰朝阳,南有活龙奔江,西有青狮白象,北有悬崖挂榜”,这些古景都包含着许多美丽的故事传说。
东门清江渡口原来有个古老渡口,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改土归流”以后,历代朝廷派遣的官员,从施宜大道骑马乘轿,坐渡船进城任,现已建成“东门大桥”。
官坡——州委(3分钟)
官坡老街旁这一条小河就是有名的“龙洞河”。龙洞河发源于城东龙洞,穿城而过,全长5.5公里,在官坡流入清江。据《恩施县志》记载:龙洞里有个深潭,每天中午和半夜都涨潮水。洞口瀑布飞流直下近百米,十分壮观。龙洞河上游青山绿水,小桥流水人家,一派田园风光,是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
龙洞河流域是恩施抗战文化蕴涵最丰富的地方。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湖北省政府两度西迁恩施,省主席、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在龙洞修建公馆和“复楚亭”,蒋介石也曾来过;湖北省参议会及其它省机关、驻军、学校、团体,遍布龙洞河一带,前后达6年之久,恩施山城出现了一派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畸形繁荣,留下大量的历史遗迹。地质学家李四光在这里工作多年。下游五峰山、洋湾、官坡一带,是中风光,历历如绘。其中路过巴东的一段,读来特别亲切。
先前读过的只是陆游在游览巴东时写的几首诗,今天看到他的日记对巴东的描述,更觉新鲜有趣。他写道:“……晚泊巴东县,江山雄丽,大胜秭归;”“谒寇莱公祠堂,登秋风亭,下临江山。是日重阴微雪,天气飗凓,复观亭名,使人怅然,始有流落天涯之叹。”“遂登双柏堂白云亭,堂下旧有莱公所植柏,今已槁死;然南山重复,秀丽可爱,白云亭则天下幽奇绝境,群山环拥,层出间见,古木森然,往往二三百年物。栏外双瀑,泻石洞中,跳珠溅玉,冷入肌骨。其下是为慈溪,奔流与江会。”“予自吴入楚,行五千余里,过十五州,亭榭之胜,无如白云者。”可见他对巴东美景的赞誉之胜。
陆游多次提到寇准在巴东的政绩。他在《秋风亭拜寇莱公遗像》道:
江上秋风宋玉悲,长官手自葺茅茨。
人生穷达谁能料,蜡泪成堆又一时。
诗中蕴含赞誉之情外还有一丝悲壮,是他想到自己仕途坎坷还是婚姻不幸?恐怕更多的是慨叹一代名相寇准终被奸臣排挤客死雷州的境遇吧。
说到寇准,人们的印象中大概是白发长髯蟒袍玉带的形亭,又咏道:“寇公壮岁落巴蛮,得意孤亭缥缈间。常依曲栏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遗民虽尽犹能说,老令初来亦爱闲。正使官清贫至骨,未防留客听潺潺。”再一次赞颂寇准建亭之功和为官清廉。
其实我们后来看到的“秋风亭”早已不是寇准所建的“秋风亭”了。寇准所建在江北,南宋时随县城搬到江南,清代三次重修,直到1991年才再次维修。古亭仍然保持了宋代风格,高约10米,一楼一底,窗栓雕鱼,扶手刻龙,亭内蕴了九龙戏珠,雕饰精巧,造型古朴庄重;亭外望山览江,峰峦蜿蜒,江飘一带,城楼叠叠,构成了一幅壮丽的水墨画。因为秋风亭地基与长江三峡库区175米水位线齐平,所以近年再次迁至上游的新县城。
历史留给后人的意蕴并不因实物的变迁而稍减,它永远的文化内涵将深深地遗存在民众的心间。正如当今的人们还指着对面山上的柏树说是“莱公柏”一样,只因为现今正是需要英雄和清廉的时代,后人看到“亭”和“树”很容易就想到寇准的人品。寇准在巴东三年多的时间里,心里装着老百姓,贴上心去体恤民情,休生养息,发展经济,赢得了民众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