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故事(续)
ì学写小说
由美术老师装帧得十分漂亮的作文专栏刊一“出版”,那大标题顿时把同学们吸引住了——嗬,“我们也能写小说”!
这是我们高二同学在课堂上写的作文。回想起来,这批作文的诞生还有一个思想认识过程呢。
这次教学“小小说”写作单元,我多了点顾虑:有人问,高考考小说吗?记得那年也是教高二,上“小小说”单元时也正面临统考、会考。我指导学生写小小说,打印,编辑作文选《情珍重》,忙得不亦乐乎。虽然同学们的确得到了锻炼,但抓“优化设计”的练习和背诵的时间相对弱了一点。不巧,统考恰恰考了“优化”上《药》一课的几个题目,加上背诵抓得不够得力,那结果可想而知——人均分少了几分。尽管有学生的小说《升职》、《蜗牛城》等在刊物发表,尽管几年后学生对那次写作活动念念不忘,可“分数”毕竟是最具震撼力的啊。
教训应该记取,但教学任务必须完成。
是的,高考并没有要求学生都写小说。但是,难道我们的教学就完全是为了高考吗?我给同学讲,小说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学习写小说有助于感悟生活体验生活有色地“活”起来——这就是小说。本期小说作者领悟了此道,所以就写出像模像样的作品来了。
这还只是第一批习作,相信会对爱好小说的同学有点启发,更相信有不少敏感的同学会写出更多更好更漂亮的作品。
当然,不爱好或不愿写或不会写小说的大可不必攀比——因为所谓“话题作文”门路宽得很,考试时就用你最拿手的体裁作文好了。
ì只问耕耘
从高一升到高二,重新分班了。我教了一年的高一(8)(所谓快班)、高一(2)(所谓慢班)的学生分到了各个班。
每到下半年,学校活动特别多起来:作文比赛啦,朗诵、演讲比赛啦,才艺比赛啦……一个接着一个。
刚过国庆节,便捷报频传——
黄静的作文在《深圳青少年报》发表了!“写作兴趣班”同学的作品陆续在校报发表。
卢仕娟、李楚吟、叶彩玉参加学校、区里作文竞赛连获一二等浆,叶彩玉还闯进了市级比赛。
刘敏英获综合才艺大奖……
刘晓玲、卢仕娟、黄芬芳、李文竹、麦志敏、李萌、刘思慧、余健波等原来不太起眼的同学一个个冒了出来络广播横幅标语大肆宣传而“墙内开花墙外香”罢了。但是,这难道就是你“写作兴趣班”或者初中老师“培养”的结果?难道没有六年小学老师辛勤耕耘的积淀?,难道能否认学生“天赋其才”自己“修炼”的成效?进一步想想,难道能忽视家长的精心培育?
有专家说,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不像工业。从小学到中学,漫长的十多年,就是“教育农业”的生成过程,离不开众多“园丁”的辛勤耕耘。比如作文,一次次指导,一遍遍讲评,一篇篇修改,每一环节能否“优质高效”,都关乎“教育农业”的每一株苗的茁壮成长。而且从“教育”角度说,这个结果还不是像“农业”那样一年就有一次收获,现在做的往往要多少年后才能看到结果;学生现在取得的成绩怎么能记在某一个人头上呢?
还是“只讲耕耘,不问收获”吧。追求自身生命过程的快乐,也就够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的心胸会更广阔。
ì笔下留情
我坐在统考阅卷室靠边处聚精会神地看作文。我看得很仔细,因此速度就比别人慢一些。我不明白有的老师怎么有那么大的本领,一边谈笑风生,一边挥洒自如,手太松了。
我辩解道,大凡当语文老师的都有个脾性,平时改作文给高分都很“吝啬”,最多也只打个88、89分,很少上90分的。考试可不能这样呀,这是学生在有限时间里的真实水平展现啊,应该用“百分制”眼光来衡量,该得满分就应该毫不吝啬地给满分哪。50分也不就80几分嘛。
组长说,压下来,压下来!每篇至少压3—4分。
旁边一个中年女老师大声嚷嚷,打那么高!是不是他改到自己班了?
我有些冒火了:这是全区统考,密封卷,我怎么认得哪个是自己班的作文?!
组长说,算了,算了,降下来就是了。
我只好一份份重来一遍——每篇降3—4分。
他是不是真的认识自己班学生的笔迹?组长还不放心,有意试探一下。
他当众拆开密封纸——
啊!大家惊叫起来。叫得最响的是那位叫我“压下来”的中年女教师——她是某重点中学重点班的语文教师。
——这本试卷正是她班学生的。
ì世界难题
天太热,他依然选择的是统考阅卷办公室门口靠近走廊那个通风的座位。他口里叼一支香烟,一边哼着不知名的歌儿,不时还和同事们的作文最后评了57分。
实录者曰:这真是“糊涂官判断作文案”啊。“糊涂官”到底“糊涂”在哪里?我给总结了五条:“指导思想”过于严,“眼睛无水”不识货,“审美疲劳”已麻木,“兴趣心情”也影响,“不负责任”最可怕。
作文评分可真是个“世界性难题”啊!据说有的已采用3人背靠背同阅一卷的做法,庶几可行?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提高人的思想品质学识素养。
ì试解难题
据说解决作文评分的公平性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此话信然。
本来,先前的语文老师都认为改作文是最难的,那时候是难在“认真”,难在“费力”。每改作文,必先集中精力看几遍,然后作眉批,写总评,最后打分。改考试作文虽不用写评语,但也要看个三两遍才敢判分。
如今改作文可大不一样。就拿期中、期末考试来说吧,一般是改作文的老师各自为战,瞄一眼开头结尾,“一笔勾销”,就见分晓——麻利的几十秒就搞掂了。其结果,谬误可知。本人就见过“重点班”的作文平均分低于“普通班”的。(与此相类似的还有“现代文阅读”的评分问题,此不赘言)。
为了解在旁观看的生物老师也笑了。他笑什么呢?
——有一卷只写了半页另两行,除去标题,不足500字。甲评42分,乙评30分。尽管内容尚可,也绝不可能达二类卷水平吧。甲说那就改为30分吧。似乎也太“橡皮”了。
而最后上面检验教学成绩“排名次”却是精确到百分位的,往往一分之差就决定了人的命运,可谁又去追究这“分数”是怎么来的呢!
近几年高考采用几人用电脑同时阅卷是比较公平的了。但在校考试平时又有多少人像我们这样费时费力地去做呢?
我们期盼有人能解决这个“世界性难题”——如有突破,应该给他授予“诺贝尔教育奖”。
2005.春节初稿6.6改毕于深圳布吉高中
附
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