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正在做《江苏正卷》上的应用题,我是“过五关,斩六将”,把许多问题都解决了,只剩下一道:“小宁走100米的距离,第一次走了156步,第二次走了157步,第三次走了155步。他走一步的平均长度大约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虽然这题对我来说是“小菜一碟”但是妈妈经常提醒我;做题一定要细心。因此,我陷入了沉思。
不一会儿,我就想到了解题的方法:先算出小宁走100米平均走了几步,再用走的100米去除以平均步数,就可以求出他走一步的平均长度了(得数另外保留)。于是,我在考卷上写下了算式:(156+157+155)÷3=156(步),100÷156=0.64(米)“哈!我算出来了!”我不禁洋洋自得,写完了考卷,我送给妈妈批改。当妈妈看到这道题的时候,毫不犹豫地用红笔在上面打了一个鲜红的“X”。我见了很疑惑,便问妈妈:“我这题错在哪了?”“你看,小宁一共走了3次,所以他一共走了3×100=300(米),他一共走了156+157+155=468(步),最后用总米数300除以总步数468,就得到答案了。”妈妈向我解释道。“可是,得数都是0.64,这里面一定有什么玄机!”我说。说完,我们都拿起笔在稿纸上演算起来。“我知道了!”我大喊一声。我指着题目说:“妈妈,你看,我的方法是用平均距离100除以平均步数156步,就等于平均长度。你的方法是用总距离300米除以总步数468步,也是等于平均长度。对吗?”妈妈想了想,笑着说:“没错,是这样。”我又说:“妈妈,我觉得你的方法好。因为你的方法既巩固了我们学过的平均数问题,还解决了题目,真是一举两得!”
看来,一道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有不同的解题方法。遇到问题,我们的思路要放开一点,不能太保守。
瞿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