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当留学生
云南边境地区学童因家贫,交不起名目繁多的学杂费,辍学严重,一些学童不得不到境外的缅甸上学,享受更便宜的基础教育,成为奇特的“小留学生”。
在中缅边境的云南省陇川县,每天清晨7点,便有许多中国的孩子背着书包走过边境线,到缅甸“洋人街学校”上学。这种“小留学生”的“奇观”1996年开始出现,至今不断,而这段时间正是云南农村学童辍学严重的时期。每天早出晚归出境读书的孩子们展现了使人不安的趋势:在日趋繁荣的中国,许多孩子穷得上不起学,而要到周边较穷的国家接受基础教育。
中国1986年的《义务教育法》中确认,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可我们的陇川县护国乡13岁的杨连胜,从小学一年级起就一直到缅甸上学,就是因为他的父母没有能力为他交这样那样的学习费用,而缅甸的学校要便宜一些。所以他在中缅边境线上来来回回走了4年多。他说:“那时候我妈妈说我们不能向亲戚朋友借钱,一是不容易借到,二是我们很难还清。”至今一些地区还不同程度地沿袭着刀耕火种、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全部家产不足100元。有的家长就设法让孩子到边境对面的缅甸上学。
在缅甸寺庙学习中文
穿过云南省陇川县的“拉影口岸”,就可以进入缅甸北部的“雷昔市”、“洋人街”,这里生活着大量的汉族人。出境步行不远便可以看见一所华侨办的“缅甸洋人街华侨佛经学校”。学校有着宽敞的运动场地和一幢三层砖混教学楼。在教室里,黑板上和墙壁上都写着中文,最特别的是教室前方都挂着缅甸以前和现在的军人领袖及高僧的照片。
洋人街学校60岁的校长杨绍赞是云南梁河县人,1973年到缅甸后加入缅甸国籍。他介绍,这所学校完全是属于“民办”,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有,全部参照中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目前共有21个班730多名学生,26名教师。杨校长说:“由于缅甸政府对华文学校执行‘既不支持也不反对’的政策,学校不能从政府那里得到任何帮助,学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是靠社会捐赠,以及向学生收取少量学费这两方面来保证,所以经济上也非常困难。”
由于曾经是英国殖民地,缅甸许多人都会讲英语。缅甸独立后,一直认为说英语是一种耻辱,不让国民学习。20世纪60-70年代,由于对华人的歧视,同样也不让学习中文。随着缅甸逐步开放,军政府渐渐发现英语不仅仅是英国人的语言,中国越来越发达,“英语和汉语都很重要”,又放开了禁令。但是汉语学习只能以“补习学校”的名义另外举办,同时也只能以“寺庙”的名义向政府申报。
目前洋人街学校内容和学制与中国学校基本一致,而且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始学习英语。所以许多中国父母愿意把孩子送来读书。一名中国孩子的父亲说:“两边学的都一样,在缅甸还可以学习英语和缅语,以后孩子多会一两门外语更好,而且以后可以随时转回中国读。”
当然,并非只是中国有学生到缅甸去上学,也有许多缅甸人的孩子到中国的学校里上学,由于中缅关系良好,许多缅甸人也到中国来做生意或者打工,于是把子女带到了中国读书,也有许多缅甸有钱人把孩子送到中国的学校里来“高价读书”,因为中国的教学质量好。一位教师形容:“中国的穷孩子到缅甸读书,缅甸的富孩子来中国读书。似乎读书已经与金钱不可分割了。”
拉影小学的岳小焕老师说:“魏正香和杨连胜从缅甸的学校转过来后,尽管他们以前学的课程和我们教的基本一样,但是成绩很差,学习总是跟不上其他同学。由于缅甸的学校基本不用标准普通话教学,他们连普通话都不会讲。”
云南省在2001年决定扩大“三免费”规模,每年再增加投入2600万元,希望能让更多孩子有机会上学。但是这样的“三免费”却断了学校、教师的办公费来源,形成了“学生的困难解决了,老师的困难又来了,学校仍然处于困难中”。
今天好了,党和政府以及国内各界人仕的大力顶助,再加上湖南人到此办起了从小学到初中的学校基本上解决了这个怪圈。湖南人办的小学一年级还有英语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