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昔日的烟雨旧梦,姹紫嫣红早随六朝金粉一起消残,数百年前秦淮河畔的的章台柳巷,花楼雨榭也被风雨催送成断井颓垣,只留下一座傲然独立的媚香楼供人凭吊。那个跟西湖畔的苏小小和回雁峰下的王幼玉有着同样缠绵悱恻的爱情,却比她们多了一份对国家的忠贞的女子——李香君,和她的桃花扇一起,被人们传唱仰望了几百年。
“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比起软弱的复社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孔尚任似乎更为偏爱刚烈的李香君,他用一出“却奁”把一种不落风尘的气质刻画得淋漓尽致。李香君一辈子都改变不了她是妓女的事实,这是即使名字永垂青史也抹不掉的污点,但正是这样一个作为妓女的李香君拒绝了宦官余党阮大铖的施舍,把他拉拢复社的阴谋碎成绯粉。原以为蜗居绣楼,沦落在风月场中卖笑度日的女子不会懂“三纲五常”,“君臣父子”,但她又分明实践了孔子那种“匹夫不可夺志也”的期望。这是怎样一个李香君!
“案齐眉,他是我终身倚,盟誓怎移。忍寒饥,决不下这翠楼梯”。得罪权贵的报复终于到了,侯方域为躲避阮大铖的迫害,远走天涯;香君则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甚至拒婚田仰,以致面血溅扇,染成桃花。香君所守的不是一座寂寞冷清的燕子楼,而是心中那份矢志不渝的爱和一个坚执的信念。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身为孔子的第六十四代玄孙,孔尚任用《桃花扇》和李香君把这个观点彻底推翻,也足以改变我们对于中国传统女子唯唯诺诺,红颜祸水的印象了。
香君在死前还不忘告戒侯郎“公子当为大明守节,勿事异族”。在她面前,嫌“水太冷”而不肯为国殉节的钱谦益,以及在现实中不甘寂寞,转奉清朝的侯方域,吴梅村是否会感到一丝羞愧?
“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最后侯李几经患难,再度相逢,却被道士一句“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吗?”两人如梦初醒,双双入道。孔尚任把自己的意志溶入香君对爱情的坚贞和对节操的执着,又以一个悲剧来印证一句“国已亡,何以家为?”我们想挽救什么,却发现还横亘着一个无可奈何,这才明白过来,在国破家亡,烟尘遍地的大背景下,个人的悲欢离合就像飘蓬,注定要湮没在历史的浪潮中。
一扇桃花系上南朝兴亡,国破扇毁,只能叹一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正如余秋雨所说“那个作践了他们忠君泪,报国心的荒淫无道的南明小朝廷就让它去了吧。”
在看完《桃花扇》那夜,我作了一个悠长的梦,梦中的她穿越了千年的古道,朝我轻移莲步,仙袂飘摇犹似当年。她的身后,遍地桃花。“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梦魂与君同……”那是她低回婉转的歌声。她眼中那流不尽的忧伤是因为等待尚未北归的侯郎,还是因为遥望一片风雨飘摇的故土而心魂欲碎?
梦碎醒来,我知道那种敢于扞卫自己生命取向的勇气并没有消失,而是彰显在近代那些为抗击侵略光复中华,不惜跋涉雪山草地,在刀尖枪口下视死如归的秋瑾,江竹筠,刘胡兰们身上。我们这一代生得太晚,无法在国难当头时为国捐躯,因而只能仰望着这些史书上的人物,献上一份敬意。
“人面耶?桃花耶?虽历千百春,艳红相映,历历在目”。秦淮河水悠悠地流了千年,送走了桃花,却留下了一个李香君和她的故事。
或许什么时候,我们的教科书中除了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外,还能有《柳如是别传》,《桃花扇》和李香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