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大凡文学建树很高的大家,无不是熟读成诵的高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它们的超人的“背功”促使他们成名成家。巴金十几岁时就能背诵几部书,《古文观止》能倒背如流。他曾深有感触地说:“这二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我后来写了二十多篇散文,跟这个启蒙先生很有系。”茅盾能由别人抽考背诵《红楼梦》的任一章节。苏步青读小学,天天背诵《左传》、《唐诗三百首》,到毕业时,这两部书已能熟练背诵;刚进中学,老师不信他能写出《读〈曹刿论战〉》一文,顺口举出一篇《子产不毁乡校》让他背,他一口气背完,说:“整部《左传》,我都可以背出来。”明末学者顾炎武,能将长达十四万七千字的《十三经》尽皆背诵。东汉女诗人蔡文姬,幼年随父读书四千余卷,其中四百多卷能一字不漏地背诵默写.
由此可见,要想提高语文水平,必须扎扎实实地练好背诵这个“硬功夫”,才能真正解决头脑中“腹中空”、“根底浅”的弊端。有些同学对作文深感头痛,多多背诵就是医治此病的良药。巴金说过:“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摸到文字的调子。”
背诵为识记能力,它对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词语的积累、语感的形成,以及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背诵的过程能把语言材料牢固地保持在记忆中,促进了由了解到吸收的转化。背诵的过程又是对作品的特色、风格、文采、韵味等的感受过程,背的多了就自然而然地领悟到一些写作的技能和诀窍,在思考问题时就容易产生联想,作文时就能意到笔随,左右逢源,文思泉涌,妙笔生花。正如清代林则徐所说:“只有常读始能记,常记始能用,故口诵目览手抄,则下笔汩汩然来,自有琼浆也。”
同学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头脑灵活,记忆力极强,一定要练好“背功”,多背诵那些千锤百炼、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要像白居易那样苦读苦背至“口舌成疮”;像欧阳修那样“昼夜废寝食,唯读书是务”;像韩愈那样“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养成勤背多背的好习惯,将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