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成效,不仅取决于读什么,而且决定于怎样读。大凡善读书者都有自己的一套好方法。《礼记•;中庸》概括的几种方法就是行之有效的读书法。
一、博学之。就是要博览群书,多方涉猎、钻研。读书如同饥饿的牛一样,见到草,莫管它是茅草、荆草、软草,还是硬草,都要埋头勤啃,多多益善。然后通过反刍,仔细咀嚼,慢慢消化,进而在选择中汲取精华,收到扩大视野、增长知识、丰富联想、敏捷思路之功效。正像鲁迅先生所说:“必须像蜜蜂那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二、审问之。就是要详尽细致地追问。读书要多想好问,不可不懂装懂。发现问题,产生疑问,要认真向工具书、向他人请教,必须寻根问底,锲而不舍。如郑板桥说:“学问二字,须要拆开来看,学是学,问是问。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读书善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要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学是求知的起步,问是求知的钥匙、思考的起点,是向智慧领域深入的信号,是从无知转化为有知的重要过程。
三、慎思之。就是要小心谨慎的思考。“学而不思则罔”,在读书的过程中,要给自己留下思考的余地。“思”些什么呢?不论是长篇巨著,还是短小文章,我们都要想一想:这篇东西写了什么内容?它的中心意思有没有不妥之处?文章在写法上有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围绕这篇作品,想什么都可以,怎么想都可以,想出什么结论也都可以,只要想就好!
古人的读书经验是他们长期摸索出来的,我们要好好汲取,免得走弯路,走叉路,你说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