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将兴必贵师
――写在第十二个教师节
姚友贤
尊师重教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
战国时期的大教育家荀子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存。国将衰,必贱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他认为教师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法度的存废,人心的悖向,因此,把教师提高到天,地,君,亲等同地位,并声称“君师是治过之本。”汉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扬雄认为教师担负着教育,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所以他大声疾呼:“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桐子即未成年青少年,这是说青少年的命运,也可以说是社会未来的命运,完全掌握在教师手中。因此全社会尊师重教。东汉卓越的经学大师,教育活动家郑玄指出:“尊师以教民,而以治政则无过差矣。”他把尊师与重道联系在一起,宣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唐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韩愈作《师说》,其目的就是为了尊师重道.魏晋以下,从师风气日薄,至唐代“耻学于师”者日多,“师道之不闻已久矣”,韩愈奋不顾流俗,收召后学,勇为人师,从而使尊师重道之风得以延续。继韩愈有宋初柳开,明代张自然,清初黄宗义写了《续师说》,从不同角度强调尊师的重要。明清之际的教育家陆世仪概括:“师之一字,是天地古今,社稷生民,治乱安危,善恶生死之关系也。”因此,他说:“天下之事莫重于教,天下之职莫大于师。”“隆重师儒,乃天下之第一要义。”基于尊师重焦对造就人才,治国安邦的巨大作用,古代某些贤明君主,也能“屈万乘之重,执弟子之礼”,许多学生的尊师之举,更是感人肺腑。宋代杨时和游酢,一日去拜见老师程颐,颐偶然瞑目而作,二人遂待立门前,以致门外积雪一尺之深,待程醒后,才拜别而去。孔子视学生如子,学生待孔子如父,孔子死后,弟子皆以父母之丧礼之,皆服孝三年而子贡则“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朱熹死后,弟子从四面八方来会葬的达千人之众。劳动人民对于那些同情和支持他们的蒙师,则“事师如事父”,对他们敬礼有加。我国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绵延数千年,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当今尊师重教与以往相比,具有更深刻的含义和丰富的内容。古代尊师重教,以有识之士倡之为是,多数下层教师,尤其是蒙童之师被排斥于外;今日尊师则以全社会教师为对象。古代尊师,是少数人的行动,今日尊师,是全社会的壮举。所以,今日的教师节所体现的尊师重教的内涵,是以往社会不可比拟的。
当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商品经济大潮之中,尊师重教仍有待进一步提倡和落实。我们要进一步发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为教师多办实事,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有利于教师则倡之,有损于教师则去之。作为教师自身,则应排除商品经济大潮的所带来的各种干扰,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的精神,为培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跨世纪人才而奋斗不息。
(此文原载于《贵州教育报》1997年52期。本文作者系贵州省黔东南州双语作文培训中心校长兼主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