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民主,革命。这些词汇对于国人来说总还是有些距离感的,无论多多少少。所以由一个中学生来谈的话,似乎不太合适。
这是一些听上去极为激昂的词汇,很是凸显情怀。只不过提起时想到的往往是上个世纪那些远去的事情,于今日关系不大。我觉得,在当下的教育中,学生被冥冥埋下了这样一种潜意识,那就是权威。就是让学生不能有与教材相悖的思想,尤其是涉及国家和政治的那一部分。所以我们也就不能谈这些了。慢慢地,从不能谈变成了不谈。而且,从目前的监管和审查制度来看,人们还没有权利去自由地谈论自由。所以,它们便渐渐成了几个空乏的虚词。直到辛亥百年时候,人们重新想起来了,才去把它们捡了回来,摆上了桌面,然后好多人聚在了一起,说,“现在该谈谈了。”
其实,明主还是民主的争论,从未停止。1911,到1949,到1966,到1976,到现在,也肯定会到将来。不过从今天看来,这些词汇被载予了不多不少的一些希望,而又如此高调。我有我的看法。否则都快忘了自己是中国公民了。
自由这个词汇太大了,以至于人们并不会像想象中那样渴望。就像,比起中500万的大奖,其实人们对于捡几百块钱更有兴趣。所以,自上个世纪前半期过后,这些追求的东西被暂时放下了。从国家主权上看,结束了封建和殖民,新中国的成立带来了一个大范畴的整个民族的自由。不过还没有达到个人和公民的自由时,自由革命的进程就突然停止了。中国公民的要求并不高,所以,给予人们一个比较安定的生活,也就被视为了自由。当不公和不幸没有降临在自己身上时,我们不会去考虑它的。除了在监管和审查制度下难以生存的文人作家学者,对于普通人来说,自由并非当务之急。自由是对比产生的。比如较之起美国,我们还欠缺点,不过优于了朝鲜。所以,国人于自由的不满,就是对某些人肆无忌惮却无人来管的不满,对自己和他们待遇不同的不满,对官车横冲直撞的不满,对自己交了最多的税但自己的车还不能上路的不满……
简而言之,自由就是你有大声说No的权利。这一天总是要到来的。因为自由本就是人们的,只是目前被执政者拿去用了。
世界上向来没有绝对的民主,任何国家都没有。民主不仅仅是那张多数成年国人都没见过的人大选票。它应该是一种体制和常态。比如我们所希望的,城管不能如此粗鲁,校车不能如此大意,防腐不能如此失责……因为,这个国家的主人是中国公民。而这是他们60年以前就答应过我们的。我不反对当权者稍稍背离民意,因为在很多情况下,百姓并非正确的。比如多少人天天吼着杀入东京,这并不现实,更不正确。不过,这是有限度的,限度即是公民的忍耐。
民主不像自由那样自然。它需要人们给执政者施压。
把革命作为手段是不现实的,这不是好的出路。其实,中国还没到找出路的时候。国家是在前进,虽然不如数据上这么光鲜,但总是在走着的。这个社会有问题吗?当然有。只不过问题还没大到革命的程度。现在的状况是,人们辛辛苦苦,勤勤恳恳,而且还战战兢兢地赚钱,却只够刚刚在这个国家里养活自己,被迫放弃了娱乐,休息,幸福,甚至思想。当到了人们这样做但赚来的钱已经不够养活自己的时候,革命才是出路,那时才应该找出路。毕竟60多年的发展,总还是给人民带来了一部分利益的,这些实际得到利益便是支撑人民不革命资本。当有一天,若这部分利益远远小于了付出,那么不管敌众我寡,总有人会干的。
我也宁愿相信改革。他们不停地改啊改,希望总有一天改上了正确的路上。其实,执政者应该感谢中国公民。他们这个群体,或者说就是我们本身,已经做出了很大的让步。其实公民只是一个称号,听上去好听罢了。我们也不去管我们作为公民,权利并没有得到保障,弱者没有得到帮助,当权者拿着大把的权利和几乎没有的义务。让步之后,其实,需要的很简单,比如一杯安全的牛奶,一顿卫士的饭菜,一辆安全的校车……
但愿,这个国家的名字,在每一个公民的心中都那么响亮。这个国家的形象,在每一个公民心中都能褶褶生辉。爱国,不再是虚谈。其实,这不是公民的责任,而是领导公民的那些人要达到的目的。
这又是一个矛盾。
楚雄一中高一:李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