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采访了爷爷才知道以前上海的马路是怎么样的呢!
他老人家告诉我,上海最早的租界。在现今的黄浦江的西岸,北京东路南、西藏路以东、延安东路北,占地约830亩。当时填滨筑路,以外滩为起点,南京路为中心,象经纬网一样,修起一条条东西向,南北向的马路。东西向马路大多以我国城市命名,如南京路(旧称大马路)、九江路(旧称二马路)、汉口路(旧称三马路)、福州路(旧称四马路)、广东路(旧称五马路)、北海路(旧称六马路)。租界时,延安东路东段称爱多亚路,西段称福煦路。国民党统治时期叫中正大道。南北向大多以我国省区命名,如四川路、江西路、山东路。
但那时的马路名经常改动。如霞飞路,1901年修筑后,叫“宝昌路”,用的是法国殖民统治机构公董局法籍董事宝昌的名字。十多年后,宝昌路逐渐繁荣起来,当时有个叫霞飞的法国将军,因在进犯中国领土的中法战争中有“功”,法殖民者就将宝昌路改名为霞飞路,日本帝国侵占上海期间,又把这条马路改名为“泰山路”。抗战胜利后,又被国民党政府定名为“林森路”。路名几易,但都反映了旧上海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直到上海解放,上海人民为了纪念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才把这条马路命名为淮海路。
五年级:许文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