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
【唐】作者:【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这首诗是中国最着名的咏月诗之一。张若虚作品不多,却以此诗一举成名,流芳千古。这里,我且不谈张若虚,就谈谈这首诗。
我想,写此诗的时候,一定是个月素风清的夜晚,文弱却骨硬的诗人来到江畔。春夜,寒气袭人,游人稀少。诗人举头望明月,低头看江水,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于是诗性大盎然,吟咏出了这篇千古绝唱。
如果细细品味此诗,我绝对是狗尾续貂。我怎能和一些大家共论此文?所以,我只谈自己肤浅的感受——仅仅是自己的。
“何处春江无月明”。这是作者看到眼前景色后的联想,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几乎异曲同工。但“何处春江无月明”,似乎有些沧桑或有更深远的含义。我又从“何处”句,联想到了“天涯何处无芳草”。是啊,哪里的黄土不埋人呢?怎么过,都是一生——你追求功名,殚精竭虑,锦衣玉食,是一生;你慕道求仙,抛却世俗,甘愿淡泊,也是一生。你无论怎样,都可以过得很不错,只是看你怎么对待生活了。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是多么让人喟叹的句子。我们可不可以把它凝成“物是人非事事休”呢?我们的上一代去了,我们这一代也正在去的路上,我们的后代正在蓬勃而起,正如当年的我们。宇宙是永恒的,而永恒的背后,是无尽的死与生的交替。人类的死的悲哀,在不变的宇宙中,只是一个小小的浪花。于我说来,死则死,倒不可怕,可怕的是稀里糊涂的死。实际上,当诗人写这句诗的时候,他的心里也有许多悲凉和感慨啊。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句诗也是颇耐寻味的。江月待人,那一定是很浪漫的人了。可她苦苦地等,等来的大概是一场春梦。美好的青春年华倏然而过,唯镜中双鬓染霜——我那不可再回的青春啊!几多苦泪,几多追悔,几多顿足!然而,皆是无用,长江送流水,即是无奈也。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真可谓缠绵悱恻。
轻舟一叶,孤灯一盏,有相爱之人陪伴,于漠漠暗夜里悄然远去,是一种解脱,是一种幸福。“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这种感觉对外人来说是羡慕,对自己来说,那真是一种巨大的解放。
然而,如果不是乘扁舟子的人,而是想乘扁舟子的人,看到此景,除了羡慕,更多的是什么?酸楚。
“何处相思明月楼?”当真揪心。天下最让人心焦的,就是相思苦了。当初梁祝化蝶,就是为了解脱相思之苦。他们化蝶成仙,翩然而去,似乎是人间最完美的爱情。但其实,人人都知道,那是最凄楚的现实,也只有把痛苦的现实转换成虚无的幻想,似乎能让心里好受些。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不仅是人,哪个有生命的生物不是如此?——尤其对男女之爱更为看重。有情人天涯一方,那是怎样的痛苦?怎么一个痛苦了得!
因此,古今中外,描写相思的诗篇和音乐汗牛充栋,更可贵的,是大多数的作品细腻、柔情、委婉、缠绵,极动人。有的时候,我听着听着,不觉心酸,一天的心情都很低沉。但怪的是,这种低沉不是一种痛苦,而是略微带点幻想、赞美和温柔,颇有点“薄阴的天气”之感。
读古诗就怕想象。从文字里往外想象,天马行空,一而二,二而三,以至无穷,生活百味,糅合一处,酸甜苦辣,逐一品尝,倒也是精神世界的一个大餐。
初一:李佳鑫
上一篇:清政府,我想对你说
下一篇:《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读本》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