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招贤

智库作文
2018-02-21
0

渑池县城北八公里处,有两个村庄隔沟相望,一个叫礼庄寨,一个叫北召寨。要知道两个村名的来历,还得从刘秀招贤的故事说起。

西汉末年,有个叫周党的读书人,为避王莽叛乱,携家带口,来到渑池县隐居。他们一家人在县北的一个荒凉的山坡上,找了个破窑洞住下来,每日粗茶淡饭,苦度光阴。有道是人穷志不穷。这样的艰苦生活,并没有影响他著书立说的决心。每日天不明他就起床,趴在炕沿上,点着豆油灯,写呀写,家人把饭端到了跟前,他才停下笔来。晚上夜深人静了,他还舍不得停笔。他那个勤奋劲儿,不论是乡下的百姓,还是州县里的官员,谁听了都深受感动。

后来,刘秀依靠农民起义军的力量,打败王莽,在洛阳当了皇帝。他听说在渑池的乡下隐居着一个很有声望的读书人,就立即写了诏书,并命司礼太监带着厚礼,去渑池招周党入朝当官。

常言道,奉旨出朝,地动山摇,见龙揭鳞,遇虎砍爪。可是这次去渑池的这一批官人,一路上却十分规矩。因为出京以前,光武帝刘秀一再嘱咐,对待读书人千万不能咋咋呼呼,要以礼相待。他们首先来到渑池县衙,县令急忙陪同前往。当他们来到离周党所住的窑洞还有几百步远的地方,司礼太监先让随从把礼品放下,原地等候。然后,他和县令不骑马,不坐轿,不鸣锣,不放炮,手捧圣旨,徒步走到周党的窑洞前。

正在窑洞内埋头写书的周党,听说来了人,放下手中的笔,出门相迎。就在他那孔窑洞前,司礼太监宣读了圣旨,又递过圣上的礼单。周党面对圣旨拜了三拜,谢过圣上隆恩,慢条斯理地对太监说:“敝人才疏学浅,难以遵从圣命;衣食尚能维持,不需圣上接济;眼下我正写书,不愿中途而废。对我来说,著书要比做官更能报效朝廷。请转奏圣上,恩准我在家著书而终。”

听了周党不肯奉诏的这一番话,司礼太监暗骂周党不识抬举。要是在往常,他非给周党加上个蔑视圣上的罪名不可。今日因圣上事先有交代,有气只能往肚子里头咽。无奈,他只好带着随从,抬着礼品,扫兴而归。回到洛阳,司礼太监在光武帝面前添油加醋,说了周党一大堆坏话。可是光武帝刘秀听了,笑眯眯地点了点头,说道:“人各有志,只要心在朝廷,不必勉强人家;况且著书立说,乃强国兴邦之举。传朕旨意,着渑池县好生照料周党。”

周党在渑池写了很多书,最后死在那里,实现了他在渑池著书而终的愿望。年代久了,周党在渑池写的都是啥书,人们说不清了。可是刘秀招周党入朝为官被谢绝的故事,却在民间广泛流传。当年周党住的地方,形成了寨子,就叫不招寨,后人讹传为北召寨。当年放礼品的地方,以后也形成了寨子,就叫礼庄寨。

上一篇:等你爱我

下一篇:秋水有痕

相似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