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不是一种心情,而是观察世界的一种方式。——维特根斯坦
读了钱钟书所著的《围城》之后,心里有一种怪怪的感觉,整个身心都被幽默掏空了。我很想开怀大笑,但却笑不出来,因为那仿佛是在笑自己;想哭却又找不到合适的理由与借口,这是怎样的一种幽默啊!
一、反差艺术的运用
“果然鸿渐背着马路在斜对面人家的篱笆外站着,风里的雨线像水鞭子正侧横斜地抽他漠无反应的身体。她看得心溶化成苦水,想一分钟后他再不走,一定不顾笑话,叫佣人请他回来。这一分钟好长,她等不及了,正要吩咐女佣人,鸿渐忽然回过脸来,狗抖毛似的抖擞身子,像把周围的雨抖出去,开步走了”。这一分钟实在太长了。唐晓芙站在窗口深情地望着他,幸福地憧憬:如果方鸿渐再呆一分钟,那我定会跑下楼去原谅他。此时,方鸿渐的执著与唐晓芙的傲慢,现实与幻想瞬间易位,滑稽得令人扼腕。小说也写了船到香港,方鸿渐与鲍小姐上岸吃西餐,一段生动的比喻让人忍俊不禁:“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登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期伏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酸。”用地道的术语承载绝不地道的食品,让人大呼痛快。
在幽默的背后,《围城》中的人在各种背景、纠葛、情势之下有着尴尬,当然也有着快乐——尴尬余缝中的快乐,快乐时的尴尬,都成为作者观赏、讽刺、调侃的重点对象了。
二、精妙的比喻手法
《围城》丰富的比喻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效果。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将具体的本体和抽象的喻体、庄严的本体和戏谑的喻体、美妙的本体与可怕的喻体扯在一起,产生意外的喜剧作用。例如:在对假哲学家褚慎明进行描写时写到:“褚哲学家害眼馋痨地看着苏小姐,大眼珠仿佛哲学家谢林的‘绝对观念’像‘手枪里的弹出的子弹’,险的突出眼眶,迸碎眼镜。”生动地描写勾勒出了褚慎明卑鄙下流的丑相,同时也揭示出了他肮脏的灵魂。又如:西洋赶驴子的人,每逢驴子不肯走,鞭子没有用,就把一串胡萝卜挂在驴子眼睛之前,唇吻之上,这笨驴子以为走前一步,萝卜就能到嘴,于是一步再一步继续向前,嘴愈要咬,脚愈会赶,不知不觉又走了一站,到时候它是否吃得上这串萝卜得看驴夫的高兴。”作者用赶驴人,驴子和胡萝卜的相互关系比喻“上司驾驭下属”,写尽了赶驴人如上司的奸诈以及驴子和下属的愚笨,并由此推及现实社会一切机关“全用这种技巧”,表现了作者尖锐的眼光和愤世疾俗的情感。锋利而贴切,逗人发噱。这样的描写不仅大大地突出了作品的讽刺比喻特点,而且还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对于绘声绘色地刻画人物情态,就能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三、夸大式的人物描写
在《围城》中随处可见,每一个人在钱钟书的笔下,都化作了一幅幅讽刺性极强的画卷,读者会在无意中品味到它的幽默。这样夸大似的人物描写,不仅使得该书读起来充满了活力,而且书中的人物个个都是那么的形象逼真,仿佛就生活在我们周围。例如:在对沈太太进行描写时写到:“她眼睛下两个黑袋,像圆壳行军热水瓶,想是储蓄着多情的热泪,嘴唇涂的浓胭脂给唾沫带进了嘴,把黯黄崎岖的牙齿染道红痕,血淋淋的像侦探小说里谋杀案里的线索。”作者正是运用这样的描写,将当时富太太们描写的是如此的丑陋与阴险,仿佛是吃人的恶魔,血淋淋的。
对方鸿渐的调侃讽刺。方鸿渐准备回国时却因为没有文凭害怕回家后别人说他没本事,于是他便去买来一张假文凭欺骗自己。虽然方鸿渐一时是如意了,有成就感了,但一纸文凭却给以后带来了诸多尴尬和麻烦,使其深陷迷乱而不能自拔,这难道不是对他不学无术的极好讽刺吗?
四、寓谐于庄的人物姓名
方鸿渐。一个“被围困在方城里渐渐被浸染的鸿儒”。他曾经出洋留过学,但最后仿佛是一根鸿毛还得落回原处。他就是树上的那只呆头傻脑的老鸟,只会呆若木鸡地望着树下发生的一切,仿佛有食也傻得不去吃,懒得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无言以发。
孙柔嘉。老方的另一半。也许作者在为她取名时不惜搬用巨典吧!为她寻找到了如此令人羡慕的名字。一瞧便知一个柔情似水的女子诞生了。她的名字是那么的柔,可却在书中不乏封建、蛮横的主见与行为。她的外表是多么的“羞缩缄默”,可却将老方囚禁在精神樊笼里,一辈子陷身于家庭纠纷,她将整个家庭犹如揉纸团似的掌握在自己手中。她对男人是那么的有控制力,紧紧抓住了男人的心使他不能从手心逃脱。“恭顺而温柔的赞美”(温柔的野蛮女友),这正如她的名字——柔嘉,“揉家”。
唐晓芙。李宗盛说过:“男人久不见莲花,开始觉得牡丹美。”“明明就是莲花”,但又有什么用呢?唐晓芙显然是作者偏爱的人物,舍不得将其嫁给呆头傻脑、一无是处的方鸿渐。因此将她写得纯真天然,恰似“初日芙蕴”。
总之,作者在一种超越之后所具有的根本性的优越感中,呈现出了智慧、机智中所外现出的充满嘲弄的讽刺与幽默,尽管缺乏一种心心相通的关怀,但已对人世真相作出了深刻揭示,是另一类“引起疗救”的温情。
好一双灼灼的“毒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