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昨夜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忪岗。
感觉苏轼很少写这样的词,没有一贯的豪气冲天让人振奋之感,也没有熟悉的怀才不遇令人扼腕之叹,只有对结发之妻的思念,很纯粹的思念。
大概这才是真正的苏轼吧!不用去担心仕途,不用去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不用去担心生前身后名……只有纯粹的、绝对的自我。一个真实的,有感情的,充满了对亡妻思念的丈夫,这样的苏轼我觉得要比“高处不胜寒”的苏轼让人喜欢得多。
“小轩窗,正梳妆。”——很幸福的情景。只有丈夫才会那样深情地看妻子梳妆吧!记得看过很多古装剧里早上丈夫帮妻子梳头的场景:“娘子,我帮你梳好不好?”记不得到底是哪个男主角说的这话了。当时听到觉得很不可思议,一个人都笑出声来了。但是现在看到苏轼对妻子晨起梳妆的深情怀念,真的觉得有那样一个丈夫的妻子是多么幸福!
问过妈妈爸爸有没有帮她梳过头,妈妈总是没好气地说:“这孩子!怎么什么都问?!再问就打了!”每次都被妈妈追着跑出好远……
语文课上碰到苏轼,总免不了说一句话:“是豪放词的代表作家。”于是乎,苏轼成了豪放的代表,成了达观的象征,成了自信的标志——可是苏轼真的有那么豪放、那么达观、那么自信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为什么还会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样的愿望呢?可见,还是“婉约”的苏轼比较可爱!
就像词,尽管从古到今对苏轼豪放词的赞誉“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对柳永婉约词的批判“像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但是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征服了古今多少痴情人!而可能不会有人每天都能激情澎湃的朗诵“大江东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