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认,我的文风某时和安妮很像。
有着凄楚,但是会觉得很接近于生活。黑暗的某一面很好地展现。
安妮不同于同龄的任何一个写作者。独自地听碟,独自喝咖啡,独自一个人伏案写作……应该说,安妮的生活是孤单的。
我见到安妮的日子不算早,只是记得那时某本书上有一个落寞的身影,孤单地徘徊在这个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一直认为,那或许是安妮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可是,我毕竟错了。看到安妮的样子的时候,我更多的是失望,就想忍了很久才打开书皮看简爱的样子一样。给予我的是失望。安妮不是城市里面长大的孩子,面对记者,她的样子不想郭妮那么美,只是两束短短的麻花辫在衣服上,脸上的尽是单纯的笑,搁浅的笑。这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安妮。
安妮的笑是单纯,那么是否可以觉得安妮的生活不寂寞。她只是为了某个目的而写那些让我们伤痛不已的故事。
理当说只要你爱上一个人的文字,就不应该考虑这些。但是我考虑了。只是因为她是安妮,和别人不一样的安妮。
我试想:安妮的内心或许不像她的笑那么简单,或许她也像我一样,只写自己最为熟悉和最有理解的东西。
读安妮的文字,似乎生命是一场幻觉,亦真亦幻,好像一切都存在,好像一切都是空白。给人一种措手不及的荒芜。似乎心里有庞大的寂寞充斥而上。安妮是个异类,却是文坛一朵蓝色的鸢尾。在安妮的文字中,我们能看到在城市边缘化的人,空洞的眼神死死地盯着某些,却有理想主义气质的人。
读者说: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安妮宝贝。是的,我们的理想始终都只是一场繁华的梦,也许只是一场苍凉的旅程,注定孤独。
我喜欢安妮的一句话:一些人,在生命里出现过,然后消失了。还有一些人,停留了很久,然后也消失了。
人生就像安妮说的那样。
安妮的书,我喜欢的不是《八月未央》《二三事》《彼岸花》《告别薇安》,而是《莲花》。《莲花》里的内河,她身上就像安妮所说的:“她身上有诗人的气质,有酗酒的倾向,有自私的偏执的个性,又有趋向美的伤感和浓烈,她是一个对现实暴戾不驯服却对生命的神性探索心怀谦卑的行者。”所以我爱那个女孩的生活方式。
我读安妮的文字没有感到阴冷,感到温暖,感到的是废墟下的深情绝唱。至少在没有结局之前或者是完美的结局以后,我想一切都是唯美的。
淡淡的凄楚让这个女孩看似离群索居,却在红尘中修炼出一颗敏感坚韧的心。她的脚步,她的视线,她的笔,她的心,永远在路上,没有目的,只有追寻与怀疑。她于世界,更多的是个背影,是个打马独行的过客。
我想,安妮的故事里的人,都是对生活有比物质更高的精神要求,为了这点,他们会漫无止境地去追求,甚至抛开一切,对自己也是一种放逐,所以人生注定是漂泊。安妮也许也是这样的人。因为安妮有句话叫做:“当一个从城市的喧嚣尘烟里出来的人,行走在田野和山风之间的时候,他是否会感觉到灵魂在边缘游荡的时候,而生活又是那么轻易地就会淹没我们。”我想这也是安妮从心中的感悟,她的生活方式不乏心向往之者,却很难复制。
安妮宝贝,隐匿而漫游的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