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苏北俚语把领养的孩子叫“抱养”,口语就叫“抱的”,生养的孩子叫“养的”,俗语说“养还是养抱还抱的”,意思强调血缘关系重要。大人逗小孩也会说“你是抱的”,孩子很怕这话,我小时侯就被吓过,而且一直疑疑惑惑。
那时我还不大懂事,听了这话忙问妈妈,妈叫我自己想想,我怎么想得起来,小时侯我又不记事。妈说,不会动脑子吗,你用镜子照照像不像我。反复照镜子和妈比对,我放心了:我和妈一模一样,一定是她养的。但有几件事使我对结论愈加不放心。
我蹒跚学步时常会跌跟头,和我差不多大的小朋友一跌倒他妈像屁股着了火跑上拉起来抱在怀里“乖乖肉的”哄,我跌倒了妈总叫我自己爬起来,还说“怕跌跟头永远不会走路”。这样,我跌倒了没有依赖只好自己爬,以后走路也很当心,尽量少跌。也怪,跌跌爬爬的,我倒比别的小朋友先学会了走路,而且懂事后也记住了“靠自己爬起来”的道理。
别的小朋友都上幼儿班了,爸爸也要送我去,我心里也很急,又哭又闹的,妈说不行,这样子去了也没用。邻居姑姑笑着说:“兰子,你是抱的,不送你去念书吧?”我有点信,愈发催我妈送我去,妈说:“你自己要去,能保证到学校不哭吗?”我想到邻居姑姑说“我吃妈奶才像她”的话,立刻保证“坚决不哭”,妈说:“你要哭的话,就来家不准念书!”我说:“行。”妈送我到校报了名,嘱咐我要听老师话,和小朋友玩,回头就走。不少小朋友都哭着要跟送的人回家,我也想这样做,但忍住了,因为我向妈保证过的,而且回去就不准念书了,只好流几滴眼泪却不敢哭闹。老师表扬了我,我把这事告诉妈,她笑了。
上二年级时,被妈打了一顿,我又有些怀疑是抱的。邻居王大伯家一棵杏树,疏果时我就偷尝,因为太酸就吐了。那时,我就盼它早点熟,每天上学放学都要偷瞅几眼,巴不得它立刻变黄。终于等到它朝阳的一面有点黄了,我星期天在他家门口来去几趟,只到他家人上街干活的干活,确信没人后才溜到跟前偷摘了几个。到家后急不可待地咬了一口,酸!但舍不得扔掉,就藏在猪糠里捂。妈喂猪时发现了秘密,询问原委,我被打了一顿,吃饭时筷子都拿不稳。妈还教训说:“偷吃人家的果实,再甜也苦再香也酸,想吃香的甜的自己栽树自己淌汗,吃了心里踏实。”当时,我真怀疑自己是抱的,但还是在妈的指导下栽了一棵小杏树,早就结果了。每到果子成熟,都和邻居们分享,妈还要介绍“这树是我家兰子栽的,才几年啊,就结了这么多杏子”。这时我就感到杏树特甜,甜透了心。
去年,我离开妈妈住堂读中学了,妈又嘱咐了很多。邻居说,兰子这么小,住堂生很吃苦,你们舍得吗?妈笑着说:“反正兰子是抱的,吃苦我也不心疼。”我一头扑在妈怀里哭起来:“我是妈养的,我会争气的。”妈笑了:“兰子长大了,懂事了。”
点评:
“兰子懂事了”,懂得了情,懂得了爱,懂得了平平淡淡才是真,懂得了真真实实才是美。习作者选择了生活中三件平凡的小事,表现了母亲从不同角度教育教育孩子成人的过程,读来真实可信亲切感人。结构上层层推进,结尾点题,水到渠成。语言朴实,不事雕琢,表现力很强。细节生动逼真,增强了可读性。